讓你愛不釋手
「外交辭令」與「政治說話」都是貶義詞,前者暗指虚偽客套或虛張聲勢,後者凡是帶有訓斥撒謊的意味,水平上,政治說話比交際詞令更惹人反感。
賴版《勞基法》翻修草案送出委員會後,反彈聲浪拔高,在野黨卯力在蔡賴權利矛盾做文章,勞團及輕世代則痛責賴揆向資方討拍,出賣了長期支持者的勞工。
為了默示連合,總統府死力澄清府院没有分歧調,最後由蔡總統親上前線,她透過臉書感性喊話,強調「所有政務鞭策,會與行政院長賴清德及在朝團隊配合承當,『而作為總統和黨主席,(我)會負起終究的責任。』」很有Guts,不無「命運配合體」的味道。
風暴並未因此停息,蔡英文再度以黨主席成分亮相,「所有的評論指教,我們都歸納綜合承受。」但接下來的一句,聽起來又非常刺耳,很使人不舒暢,她說「這是一個很堅苦的選擇,不難題也不消民進黨來做。」
是如許嗎?
或許不是,否則黨秘書長又何必安排接下來與年青黨工座談?黨工們埋怨最近都不敢上臉書,因為怕被同溫層罵「資進黨」,蔡主席於是安慰打氣,強調她出身固然家道好,但是很左派,對中下階層很有感情。
思惟是左是右,潛伏在骨子裡,感情是真是假,埋藏在內心裡,政治人物都學會把它們藏得很深,並且要看一生。一旦化為法令條文,白紙黑字,很容易就露餡穿幫,人焉廋哉?所以賴版「四彈性、四不變」一拋出來,即使語重心長說破了嘴,橫豎勞團就是不信。
各行各業都有其專屬話術,政客一旦被逼急了,「政治責任」就會脫口而出,細心思量,政治責任一詞其實很抽象,該怎麼負沒個準,放眼民主化以來幾十年的政壇,有誰因為政治責任而自動下台的嗎?被轟下來的除外,記憶中好像沒有。
是以,任期屆滿改選,是選民唯一的籌馬(免職門檻下降有嚇阻感化,但本錢很高),以蔡總統來講,負最終責任,可能是指賭上蟬聯機遇,但那究竟是兩年半今後的事了,先過眼前這關再說!
勞基法是勞權的最低保障,牽一髮而動全身,並且可能一綁數十年,也可能波及下一代的糊口生涯成長,這絕不只是純真的經濟政策而己,個中也攙雜了階層矛盾與分派正義的情感在內,不克不及怪處於相對弱勢勞方太重要。
蔡總統的談話,出自文青講稿時,感性重於理性,即席談話,又常被評述缺少溫度,關於她是否為真左派,對中下階級有沒有情緒,只有她心裡清楚。
話術,說得適可而止是藝術,說過甚就淪為騙術;輕鬆一句「責任我負」,後果卻要全民買單,雷同這類話(除非加上否則就如何),有點狂妄味道,少說為妙。
※作者為自由評論者
【延長浏覽】
●民進黨還不敷格自稱「中央偏左」
●陳嘉宏專欄:賴清德是怎麼「黑」掉的
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8A%95%E6%9B%B8-%E8%B2%AC%E4%BB%BB%E6%88%91%E8%B2%A0-%E5%BE%8C%E6%9E%9C如何購買?